当前位置:
你想象的消费者 vs 现实中的消费者——当营销人自嗨时,消费者正忙着发笑
来源: | 作者:意美文化传媒 | 发布时间: 2025-05-08 | 64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在市场营销和广告行业摸爬滚打的朋友们,肯定都遇到过这种情况:精心策划的营销方案,满心以为会大获成功,结果却差强人意。


我们认为客户理性、忠诚甚至会主动背诵品牌口号但他们却像极了叛逆期的青少年,你精心设计的广告被划走,你设定的用户画像被他用行动打码,你期待的“品牌挚爱”在他眼里不过是“备胎之一”。


就连你满怀信心,认为在网上已经爆发出极高热度的Z世代粉丝们会铁定购买你的产品时,没想到重度消费者却是那些沉默的80后大叔。



些迷惑性行为背后的原因往往是营销人陷入自嗨的盲区,导致我们认知的消费者和实际的消费者存在巨大的偏差。


今天,咱们就来扒一扒“你想象的消费者”和“现实中的消费者”的那些事儿。用血泪案例告诉你:你以为的,真的只是你以为的。



情感需求
你以为TA要“高级感”,实际TA爱“发疯”



想象中

消费者渴望精致生活,品牌只要传递“高大上”的价值观就能收割人心。比如卖咖啡,你以为用户需要的是“手冲艺术”和“哥伦比亚雨林的故事”。


现实中

消费者正在集体“反精致”,丑东西、发疯文学、松弛感才是新宠。


Case1:JELLYCAT的爆炸头企鹅和丑萌盆栽生物火出圈,因为它精准戳中年轻人“演我精神状态”的痛点。消费者说:“可爱治愈不了我,但丑得别致可以。”


Case2董洁直播间靠“聊天式带货”逆袭,观众评价:“终于不用听‘OMG买它’的咆哮了,松弛得像我大姨唠嗑。”


真相

当消费者在高压社会里“卷不动”时,品牌与其端着姿态,不如陪他们一起发疯。就像MBAlib提到的:“幽默广告像催眠,让消费者笑着交出钱包。”


JELLYCAT的爆炸头企鹅



购物决策
你以为的理性派,其实是“情绪动物”




想象

消费者会认真研究产品参数,对比性价比,最后在Excel表格里打分选出最优解。比如卖耳机,你以为用户会仔细分析“振膜材质”和“降噪分贝”,甚至画思维导图决策。

 

现实中

消费者的大脑像被猫抓过的毛线团——感性主导,逻辑乱飞。


Case3:小张计划买400元的耳机,结果逛商场被品牌溢价“洗脑”,心理账户自动扩容到500元,最后因为差评里一句“降噪太好导致听不到老板喊加班”而放弃,转头买了300元的另外一款


Case4英国交通安全广告用幽默段子劝司机别超速:“时速100公里,祝您安息”——比起冰冷的数据,情绪共鸣才是决策触发器。



真相

消费者是“薛定谔的理性人”,前一秒还在研究成分表,下一秒就因为包装上的emoji表情下单。就像一位顾客在深度访谈时说的:“买条瑜伽裤不是为了运动,是为了证明我有运动的可能性。”



品牌互动
你以为TA爱听品牌故事,实际TA只想“薅羊毛



想象中

消费者会虔诚阅读品牌历史,对每句slogan如数家珍,甚至自发组建粉丝后援会。


现实中

消费者对品牌的深情程度≈奶茶第二杯半价的折扣力度。


Case5社区的一个不知名超市,找了个老大妈做代言人,推出“吹毛求疵老大妈”广告,用自黑式幽默拉近距离,效果远超“高端食材”宣传片。消费者表示:“这大妈像我舅妈,超市瞬间变亲切。”


Case6小李参与野兽派×JELLYCAT联名活动,真实动机是:“盆栽玩偶能晒朋友圈,移盆仪式能拍vlog——至于品牌理念?不重要,能出片就行。”


野兽派×JELLYCAT联名


真相:

消费者对品牌的耐心比短视频进度条还短。知乎调研显示,部分年轻女性买车时最在意的不是性能参数,而是“拍照是否显腿长”。



数据迷信
你以为大数据=读心术,实际TA在“演算法”



想象中

通过智能试衣镜、APP行为追踪,品牌能像X光机一样透视消费者内心。


现实中

消费者擅长“数据欺诈”——用工作手机刷广告,用私人号薅福利;在试衣间试完衣服拍照发圈,然后打开拼多多搜同款。


Case7某美妆品牌发现,消费者在直播间点赞“素颜神器”,实际购物车躺着的却是“夜店蹦迪亮片眼影”。


Case8冥想APP Insight Timer5万条冥想课程,但用户最爱用的功能是“计时器”——因为“选课比冥想还让人焦虑”。





真相:

数据是消费者的“精修自拍照”,而真相藏在退货率和客服投诉里。

 


如何打破幻想
拥抱真实的“人间清醒”消费者?



放弃“上帝视角”,学会“显微镜观察”


多与用户聊天,别老坐在办公室里看数据,也别通过网络短剧推测现实中的消费者,这样,就有可能看见消费者“既要逃离信息茧房,又要用APP管理自律”的矛盾。


学会共情,体会用户的不容易


别老想着高端用户,现实中70%的人都买不起奢侈品,克制自己的贪念,非要把高端产品卖给中端用户,你卖得费劲,他钱花的也心疼,适度品质就好。


用幽默感代替说教欲


JELLYCAT把产品做成“情绪镜子”,让丑玩具成为消费者的“发疯代言人”。


参考法国雷诺汽车广告:把车尾变狗尾巴,用“摇尾卖萌”代替“百公里加速”。


记住MBAlib的警告:“试图教育消费者的品牌,最后都成了消费者教育的反面教材。”



把数据当工具,而非圣经


像星巴克“咖啡地图APP”一样,用GPS定位推门店,但留出“用户手动输入心情”的入口——因为算法算不准“今天我想喝焦糖玛奇朵还是想砸老板咖啡杯”。


接受消费者的“渣男属性”


消费者今天爱你,明天爱他,但永远最爱自己。就像知乎说的:“‘她经济’席卷汽车行业,不是因为女性更忠诚,而是她们更敢为‘体验感’买单。”

 

消费者从来不是PPT里的标准化模型,而是活生生的“矛盾综合体”——一边喊着要极简,一边囤积限量款;一边吐槽广告烦人,一边为创意段子点赞。


所以,广告人的终极任务,不是捏造完美消费者,而是像优秀喜剧编剧那样:洞察荒诞,理解真实,然后陪着消费者在烟火人间里笑着花钱。就算有读者觉得这篇文章像狗屎一样毫无价值,我们也要欢笑着对待,他居然和我们一样,都有周星驰一般的情怀,能这般想,离出爆款也就不远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