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小城故事多:“奔县游”火爆出圈,小县城如何接住“泼天富贵”?
来源: | 作者:意美文化传媒 | 发布时间: 2025-07-02 | 71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华丽的银饰叮当作响,多彩的裙摆飞舞甩动,烧肉拉面、酸菜抿圪斗等琳琅满目的地道美食,让游客们大饱口福——这不是大都市的文旅综合体,而是山西昔阳县的民俗街区。





五一假期,山西昔阳县街头人头攒动。这条名为“那年昔阳”的特色民俗街区,让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小县城在短短几天内共接待游客22.16万人次,累计营业收入2560万元文旅市场繁荣活跃、安全有序,乡村旅游新场景持续火爆“出圈”、央媒省媒齐聚焦,活动缤纷、数据亮眼,“最美昔阳红”文旅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



与此同时,在浙江泰顺,“走走泰顺,一切都顺”的文旅IP已深入人心;在陕西勉县,油菜花海与三国文化交织成独特风景;在江西安福,越野选手们在武功山脚下奔腾而出。县域旅游正在全国各地上演着一场场“小城逆袭”的精彩故事。




流量下沉:县域文旅的爆发式增长




文化和旅游部最新数据显示,2024年国内旅游总人次攀升至56.15亿,比上年同期增加7.24亿,同比增长14.8%,其中县域旅游接待量占比超60%(含乡村旅游)。旅游总收入规模突破5.75万亿元,其中县域板块贡献率超40%。以上数据充分说明:县域已成为全国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兴增长极。





县域旅游的崛起,折射出消费观念的深层变革。随着时代发展,大众消费逻辑早已从“花钱越多、走得越远、看得越名贵就越值”变成了对烟火气、人情味和实际体验的向往。走向县城,走向乡村,不仅是新时代旅游的新路径,更是都市人“返璞归真”的主动选择。


与此同时,县域旅游蕴含的丰富文旅潜力与经济增长点也在被持续挖掘,从生态游、美食游、再到文化游,“县域+”开发出无数增长点与无限可能性。县域旅游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、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持续升温,沉浸式体验县城烟火气,用低廉的价格充分感受当地特色,吸引着人们远离大城市的繁华喧嚣,在小地方寻找质朴的生活气息。



供需之变:小县城为何成为新宠



需求侧:寻找新体验




当下游客对传统热门城市、景区的“看人头”旅游体验已感厌倦,开始追求小众化、个性化的景点和活动。年轻人热衷“奔县游”,原因之一是青睐“小而美”“奔县游”如同露营和City walk一样能带给年轻人“精神快充”


在小县城的烟火气和慢节奏里,远离城市的喧嚣和工作的压力,年轻人找到了“复得返自然”的惬意和快意,不同特色的独特玩法,也满足了年轻人所追求的新鲜感。避开那些“大”景点的人潮汹涌、那些“步行街”的千篇一律,县域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、古镇村落、民俗文化等资源,更加原汁原味,更符合年轻人心目中的“诗与远方”





消费观念也变得更加理性。与大城市相比,县域的门票、住宿、餐饮等费用通常较低,但提供的旅游体验却并不逊色。游客可以用较低的成本获得丰富的旅游体验。

 

供给侧:条件成熟


县域的民宿、酒店、租车、特色饮食等服务设施快速发展,能够满足游客一站式旅游需求。各地政府也加大了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宣传力度,通过打造独具特色的文旅IP吸引游客。





新媒体传播更是起到了关键作用。各地文旅部门通过短视频、网络直播等多种形式,花样宣传当地特色文旅产品。游客在游玩后自发分享体验,进一步扩大了对县域旅游的宣传。




破圈之道:特色IP打造与沉浸式体验




文化IP的魔力



深圳文博会上,英姿飒爽的花木兰3D超写实数字人正在和游客互动。


2025年深圳文博会上,山西展区带来了一位惊艳全场的“数字将军”——她目光冷峻、身披北魏甲胄,甲片闪烁着清冽光泽,纤毫毕现的发丝随着全息投影的微风轻盈舞动。这位栩栩如生的超写实3D数字人“花木兰”,正以飒爽英姿向观众抱拳致意,成为全场镜头追逐的焦点。


“花木兰数字人”到“木兰”文化IP,曾以“煤都”闻名的大同,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大潮中,正以一场“文化焕新”模式破局。




2025年6月20日《山西日报》整版关注“木兰”文化

 

一个成功的城市文化IP,不仅源于对深厚历史文化的传承,还能适用于未来文旅产业发展的战略布局。在相继摘得中国大古都”“历史文化名城”“国家园林城市”等桂冠后,大同深度挖掘丰富的文化资源,通过创新合作模式,积极拥抱数字化浪潮,打造“花木兰数字人”,同时也迈开了“木兰”文化IP的践行脚步。

 

沉浸式体验升级


昔阳县的“那年昔阳”特色民俗街区不仅还原了老街的建筑风貌,更设置了一系列有趣的互动活动。游客可以跟随NPC一起跳快闪舞,在设置的教室场景中参加元旦晚会,甚至还能观看那个年代的婚礼。


泰顺县则通过《我在廊桥等你》实景剧,融合三杯香绿茶、廊桥、提线木偶、畲乡风俗等特色元素,借助光影艺术,为观众带来沉浸式体验。




 



产业融合:文旅经济的乘数效应




文旅+农业+体育+影视的跨界融合,正在释放惊人能量。


山西岚县以土豆花为媒介,打造“文旅+”乡村振兴链条。蛤蟆神村的“香蒲小院”农家乐以雾化绿植营造意境,“下午茶+星夜火锅”成为网红打卡点。村民马林珍和15位乡亲在文旅岗位年增收超20万元,旅游旺季摆摊还可增收3万余元。





演唱会下沉县城则催生了文旅消费新潮。浙江诸暨西施跨年音乐节期间接待游客22.5万人次,其中过夜游客12.8万人次,住宿餐饮营业额环比增长287.5%。





山东青州创新“产景城”融合发展机制,培育30余条“文旅+”融合示范带,打造青州古城、青州不夜城等消费集聚区,年接待游客1076.5万人次。该市通过“产业城市化融入、城市景区化经营、景区产业化提升”思路,拉开四大功能区发展框架,成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。




挑战与应对:如何让流量变“留量”




四大挑战


产品供给不足:部分县域旅游目的地的传统产品供给过剩,而精品、特色产品供给普遍不足。


公共服务滞后:一些县域公共设施日常管理运维不足,旅游旺季容易出现人车拥堵、停车难、如厕难等问题。


产业融合不深:虽然一些县域文旅出现了爆款产品,但远未形成更完备的产业链条,文旅产业的价值转化效率较低。


过度商业化:一些偏远地区,文旅产业发展改变了当地居民的生计方式,导致原生态生活气息逐渐被商业化氛围侵蚀。





破局之道


数智化引领:安福县景区实现5G信号全覆盖,“一部手机游安福”平台集成200余项服务功能,构建“线上引流—线下体验—数据反哺”闭环,游客复购率提升至35%。


立体化宣传:浙江县域文旅传播力指数显示,德清县莫干山景区今年1-5月在中央和省级媒体发布了455篇文旅稿件,在小红书、抖音等社交平台有5.8万多篇相关作品。


平台共创:成立文旅投资公司整合县域文旅资源与资产,实现统一开发、统一招商、统一宣传、统一服务。扶风县投资51.83亿元建成15个文旅项目,特色美食区已聚集52家臊子面店铺。


保留原真性:昔阳县特色民俗街区的工作人员大多为本地居民,他们熟悉当地文化历史。街区内使用的老物件都是从本地居民家里淘过来的,这种做法提高了还原度,让工作人员有了更强的代入感。




 

小而美,立足特色集智慧;美而强,放大优势尽精微。在这场县域文旅的热潮中,不变的真理或许是:越是民族的,越是世界的;越是地域的,越是潮流的。人生不过是一场即时奔赴,乐也好,苦也罢,忙碌也好,无聊也罢,都是百味生活的一种体验。